大红袍网 > 大红袍百科 > 大红袍专家 >

王顺明心中的那片红叶——琪茗岩茶

武夷山做茶的,牛人不少。但我并不是对每个“大咖"都有感觉的。而王顺明,却是我想结识和交往的。

早就听说过他的故事。本世纪初,上海有朋友去武夷山,我叮嘱他: "回来别忘给我带茶叶。”特别指出包装上要有一片红叶的,那是武夷山茶叶总公司的商标,正宗,可靠。

对王顺明更多的了解是2019年秋天在莆田,茶友刘荣翔请我在“琪明小院"喝茶,对我讲了不少关于王顺明的故事。

王顺明, 1963年随父辈从古田迁居武夷, 1974年学校毕业后从事茶叶栽培、制作、审评,管理。1975年,他21岁,任崇安茶场第六分场党支部书记。1987年任武夷山综合农场场长、党委书记, 1993年任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总经理, 1996年兼任武夷山茶科所所长。王顺明与武夷茶相伴40余年,守护、管理6棵传奇般的大红袍母树茶近20年。

“王老师说:有人把青春献给了自己的老婆,我把青春献给了大红袍。”刘荣翔如此叙说,充满了敬意,“那些年是王老师最好的青春岁月。”

2020年茶季,我在武夷山。刘荣翔得知后,驱车四个多小时从莆田连夜赶来与我会合,相约第二天晚上去拜访王顺明。

旗山路上的琪明茶叶研究所位于1938年创办的崇安茶场旧址,这给"琪明”增加了几分历史底蓮。占地36亩,厂房颇具规模,设备齐全。园林式的环境,我更是喜欢。

王顺明穿一件香云衫短袖上衣,见我们进茶室,寒暄一番,取出准备的四款茶,连先后冲泡的次序他都做了细心安排: “白鸡冠"、"1明7号"、" 明1888号"、"琪明8号" 。后三包是他的“私房茶" , 5克装,包装袋都是再用的。

刘荣翔从"琪明小院"带来的年轻茶艺师泡第一道"白鸡冠” ,茶汤非常干净,却缺了点应有的厚度。王顺明注意到我的表情,对茶艺师说: "你们泡茶要看对象,对一般茶客可以这样泡,对楼老师这样的老茶客可不行。

说罢,他让姑娘们站在旁边,自己左右开弓地泡起茶来,冲注沸水的力度明显比女孩子大,茶水在盖碗中翻滚,随着叶片在沸水冲击下的旋转和舒展,茶香顿时在空间弥漫。合盖后,他坐杯时间比茶艺师稍多几秒钟,然后把茶汤注入公道杯,再一分配到各人茶盏中,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茶汤稠了许多,那一口厚醇的茶水,在口腔中含留片刻,齿龈和舌尖被蜜一般的香气包裹,最后咽入的囊间所升起的美妙滋味,真可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同一款茶,王顺明泡,味觉不一样,我见识了他的泡茶功夫。

喝岩茶我也算"资深",我能辨出“琪明7号"、"琪明1888号"、“琪明8号"分别是大红袍、肉桂、老枞水仙。但我辨不出它们产自哪个山场?武夷山九洞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处处出奇茗,耳熟能详的"三坑两涧”,鲜有人迹的“鬼洞"、“竹窠”、"芦铀"、"刘官赛”……正岩产茶的好地方太多。

我在他的茶室转悠,墙上挂着启功等文人字画。他指着其中一幅: “这是吴建贤的,你们上海的书法家,他给我写"晴耕雨读'。"我说: "可惜吴建贤走得早了点。"他说: “是啊。”言语中不乏惋惜和怀念。

“晴耕雨读” ,曾经是中国农村许多农户的家训家风,王顺明仍然恪守。

“我也写字,我写"温饱是福 。"他哈哈笑着。

我在他们家食堂里果然看到"温饱是福"这幅字,写得还很不错。

我注意到餐厅的那张圆桌很大,二十来人可同时吃饭。据说每逢开饭时,家人和车间工人围坐一起,大桶米饭,满桌菜肴,大家吃得有滋有味,深感“温饱是福"。

王顺明把工人当家人,这让我又想起他把顾景舟送的紫砂壶让工人们干活时喝茶用的故事。

王顺明领着我在工厂转,几十台摇青机齐整地排放在车间里,气势宏大。他自豪地说: "这样的车间我有几个。这些机器同时转动时,很气派吧?

我问: "可以拍照吗? "他说: "当然可以.

他大笑: "这有什么秘密呢?我还手把手地较人家怎么做呢我这里都可以拍。”

王顺明那种胸怀也不是武夷山每个“大咖"都具备的。于是我跟着他一路走一路拍照、录像,自由自在,有种难得的爽快。

在茶库,大包大包堆积成山的毛茶让我惊讶。我发现每包茶袋上都挂有标签,上面清楚标明哪天采的,是晴天还是雨天,大雨还是小雨。我惊诧: "雨天你们也采茶?"

王顺明淡然一笑: "有些人做不好茶,就抱怨老天爷,说什么天气不好。老天爷是公平的,对每个人都一样。不同时间不同天气采的茶,怎么拼配怎么做?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不管风吹雨打,胸中自有雄整。这一刻这句话用在谈笑风生的王顺明身上,再恰切不过了。

王顺明给了我两盒"守艺"。"守艺"这名字是王顺明取的。"守艺" ,包含了太多的内涵。其核心就守住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针对武夷山有茶人为迎合些人追求所谓"清香"口味,在工艺上“创新" ,王顺明认为,不应该让武夷岩茶去迁就这部分人。武夷岩茶就是这个标准,你觉得口感太浓太重,你可以去喝铁观音、绿茶、白茶。

我深以为然。岩茶,我一般不喝当年做的,至少放一二年后才开罐喝。而那种所谓"清香型" ,发酵径,熔火不足,一两年后就往往会泛青,那股涩味很难喝。

王顺明是注重古法炭焙的。王顺明说: "我是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传承人,别人意,我急不得,哪一环节急了,没有坚守传统工艺,茶就做不好。”他的不急,他的前后十几道工序,层层"守艺" ,才造就了"明"茶的岩骨花香。

"这茶放几年都好喝。你会喜欢的。”他说。

步行至一幢木结构的小楼前,王顺明告诉我,底层是手工作坊,二楼是他的书房“静思斋" 。 "琪明茶业手工作坊"和"静思,"的圖名都由他自己题写。

手工茶,顾名思义是制茶中的任何一个步骤都是手工制作,全程没有机械参与制作。武夷岩茶的制作历史最早全是手工做的,说“传承" ,一定要会全手工制茶。

手工制茶的工具在“琪明"手工作坊一应俱全,王顺明就在这里向徒弟们包括前来实习的农大、茶学院的学生们传授技艺。后来,我果然在厂门口看到许多块北京、福建、湖北等各地高等院校的茶学专业挂在墙上的“实习基地"的铭牌。

“传承”两字,对王顺明,不只是说说的,而是身体力行、切实去做的。因此,在“期明"涌现张长忠、王盛聪等优秀的后来者,正是王顺明无私传授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离开手工茶坊时,我看见他的小外孙女正端着个小号的玩具竹筛,也煞有其事地做着手工摇青,动作还很熟练。大家看着都笑起来。

王顺明的女儿王艳薇这时打开手机给我看了她家小宝贝许多张与茶相关的图片,有像横像样泡茶闻香的,也有手捧茶青叶笑眼开的…十分可爱。图片告诉我,王顺明的小外孙女也有志继承带爷的手艺, "琪明"真是后继有人啊!

为着武夷山那片红叶的生生不息,王顺明承上启下,薪传火递几十年,行远自迩,孜孜不倦……

提示:请认准大红袍官网,立即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