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网 > 大红袍百科 > 武夷山茶道 >

古人品茶的讲究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喝酒喝气氛,品茶品文化"。喝茶与品茶是有差别的。为了解渴而喝茶,爱怎么喝就怎么喝,不受环境影响。

品茶和做诗一样,强调情景交融,希望获得的是宁静休闲、放松惬意、酣畅淋漓,讲究的是情景相融、天人合一、无我的意境。

“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中国诗学则一贯主张:“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自有境界。”

好茶是要品的。要品得其真,一是境要宜;二是具要雅;三是水要好;四是汤要沸;五是品要当,五者俱佳,才臻完美。

明代冯可宾在《芥茶笺•茶宜》中提出了十三项要求,这“十三”要求是:

一是无事,俗务去身,悠闲自得;

二是佳客,志趣相投,主客两洽;

三是幽坐,心地安逸,环境幽雅;

四是吟诗,激发诗思,口占吟诵;

五是挥翰,濡毫染翰,泼墨挥洒;

六是徜徉,小园香径,闲庭信步;

七是睡起,酣睡初起,大梦归来;

八是宿醒,宿醉未消,惟茶能破;

九是清供,鲜爽瓜果,清口佐茶;

十是精舍,茶室雅致,布置精巧;

十一是会心,心有灵犀,彼此意会;

十二是赏鉴,精于赏茶,擅长品鉴;

十三是文童,伶俐书童,胸有点墨。

与此同时,冯可宾还提出七个不宜品茶的环境条件:一是“不如法”:指烧水、泡茶不得法;二是“恶具”:指茶具选配不当,或质次,或粘污;三是“主客不韵”:指主人和主宾,口出狂言,行动粗鲁,缺少涵养;四是“冠裳苛礼”:指戒律严多,被动应酬;五是“荤油杂陈”:指大鱼大肉,荤菜腻杂,有损茶性;六是“忙冗":指忙于事务,心乱意烦,无心品茗;七是“壁间案头多恶趣”:指室内杂乱、令人生厌、俗不可耐。

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徐渭,一生坎坷,对茶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煎茶七类》与陆羽《茶经》被后人同列茶书目录。该文的全部内容是:

一、人品。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鱼虾麋鹿之俦。

二、品泉。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并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贮陈,味减鲜冽。

三、烹点。烹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浡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浃却复满注。顷间,云脚渐开,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盖古茶用碾屑团饼,味则易出,今叶茶是尚,骤则味亏,过熟则味昏底滞。

四、尝茶。先涤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萦,设杂以他果,香、味俱夺。

五、荼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

六、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勋。除烦雪滞,涤醒破疾,谭渴书倦,此际策勋,不减凌烟。

是七类乃卢仝作也,中伙甚疾,余忙书,稍改定之。时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书于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园。

徐渭曾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了该文的内容。《煎茶七类》为行书,笔画挺劲润腴,布局潇洒严谨,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笔意和神韵,刻贴原石,现藏于浙江上虞文化馆,共分五帧,每帧31厘米×76厘米,横式。

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它表述了要泡好一壶茶,必须水好、火足、具美。否则茶性所固有的本色、真香、韵力是无法体现出来的。

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在第四十一回章《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描述了品茶的过程。其品茶之人是宝玉、黛玉、妙玉、宝钗之清流;泡茶之水是取自梅花瓣上,且埋藏地下达五年之久的雪水;所品之茶是珍贵名茶“老君眉”;所用之器是平常人无缘得见的珍奇古玩;饮茶之场所是清幽静雅的栊翠庵。如此品茶,真可谓人间之极。

由此看来,古人对品茶要求是比较高,也比较具体的。现代品茶虽不像古人要求的那样繁琐苛刻,但也非常讲究意境。

提示:请认准大红袍官网,立即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8-593-66756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