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网 > 大红袍百科 > 大红袍文化 >

武夷雀舌(大红袍),拨动心弦


武夷岩茶雀舌,之所以叫做这个名字,是因为其独特的外形,顾名思义,茶雀舌,说明茶叶叶片细小精致,武夷山岩茶雀舌酷似麻雀的舌头,它生产于著名的茶乡,武夷山大红袍景区,产量极少,知名度不高,因为极为珍贵,定为高端产品。武夷岩茶雀舌有一个别名,叫做"白毛尖",毛尖本是茶中圣品,白毛尖却更胜一筹。雀舌茶叶,外形精巧,色泽黑绿浓厚,一眼就能看出是极好的茶叶,泡好后的茶水,芳香四溢,汤色橙黄,入口顺滑,唇齿留香,是送礼自饮的商品。武夷岩茶的雀舌茶,制作过程中清火烘焙,因此保留了茶叶的大部分精华,实在是上品。要说茶雀舌怎么样,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层次,青叶采的茶叶就嫩滑爽口,如果再老一点的茶叶,味道更加清香,沏上一壶,满房飘香,实在是难得的惬意与享受啊。

秋意略浓,抵挡不住的时光流逝。这一夜,且让时间过得慢一些,于是品饮武夷雀舌(大红袍)。

雀舌,可谓茶中名流,无论绿茶或岩茶,皆可见之。刘禹锡曾有诗云:“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而宋朝的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谈到,“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这一款武夷雀舌(大红袍),知道的人,都晓得有着特别的来历。武夷山的茶人们,常常会说六棵母树大红袍中就有一棵为雀舌品种。

焙得火功较足的武夷雀舌(大红袍),产自武夷山莲花峰上,清骨不凡,香冷俊美。

在茶荷内的雀舌,轻嗅觉之幽香清绝。武夷山朋友特意寄这款茶来,他亲手采制,第一次焙火用了两三个小时。第二次焙火用了六七个小时。此时离最后一次焙火大约有二十天了,来不及再等,略略有些火气,也就无妨。

喝武夷岩茶,需经受焙火时间的忍耐。先是初夏一番采制的艰辛,待毛茶制好了,又要等待一次一次的炭火历炼,炭火刚刚焙好,还要耐心等。看着它。心里慢慢地想着那个山水一般的滋味,若真要喝,还是要等深秋之后,早了,又怕辜负了这般花香岩韵。

这种等待的积累,莫非就是喝好茶所必然的历程?人们操之过急地去争取些什么,反倒坏了那些景致。

夜已经略深,铁壶煮水的声音让人喜欢。

铁壶工匠的手艺,可让人回到久远一些的年代。与普通的随手泡相比,铁壶烧水略慢,沸后水温稳定,品之觉水略细。

雀舌的外形俏俊紧细,黑褐油润,略带宝光,梗也细长,若山中道人,又如风骨君子。

投身于青花瓷的身影,映照有美丽武夷的山水之气。
 

扩展阅读——最美雀舌香


最早雀舌用于茶名是出现在江南一带的绿茶。在门类繁多的武夷岩茶中也有雀舌,而且是一款极为金贵的好茶。武夷岩茶“雀舌”,因叶片长得像小鸟的舌头而得名。属于小叶种。目前,“雀舌”只在武夷山各个品种园中试种,还没有形成批量生产,因茶树、叶片相对其它武夷岩茶品种小,产量也比较低,是岩茶类中风味独特、价格昂贵的稀有品种之一。

现在正是武夷岩茶火热上市的时候,茶客们都使出浑身解数搜罗各色武夷茶,各式各样的品茶会、斗茶会也开得热闹。我一直喜欢武夷雀舌,大费周章在朋友那里搜罗一通,只收齐两款雀舌。开汤斗茶时昭告身边茶友,并不费力就召集了好些品茗客。他们大多是冲着雀舌的大名来的。

第一款雀舌,悠长持久的香

干茶外形匀整,条索纤细紧结,色泽是很深沉的乌绿与黑褐色,油润起霜。闻干茶香,花香沁人心脾,微微带点火香。
第一水,岩火香更显于茶的本香,滋味厚足,汤水柔滑。
第二水,香气激发出来,水中含香,唇齿回甘。
第三水,花果香更为明显,花香在鼻,果香在口,舌面两翼有微涩感,回甘快。
第四水,香和味保持平稳发散,没有太强烈的冲击力。连绵悠长。
第五水,还有淡淡花香,汤水淡薄些许,有回甘时的那种清甜。
叶片完全展开,呈现出尖尖的锯齿,叶片长而细,柔软油绿。
茶友品评:这款雀舌发酵程度高,花果香明显,挂杯香好,耐品。干茶香的表现虽不突出,水中含香甚是饱满,虽有微微生涩,很快回甘转圜。到了后段,香气褪去,还能保持茶汤的清甜,说明做茶师傅对这款茶的做法到位,发酵烘焙得当,文火慢炖,茶的芬芳物质在水的浸泡下一点点被释放。

第二款雀舌,销魂的三道香

茶叶外形不逊于第一款,匀整紧结,颜色更鲜绿一些,很明显看出发酵程度不如第一款。干香表现不俗,茶友的一致评价:“底香好,本香足。可以闻到茶的清香。”
第一水,汤色金黄明亮,赏心悦目。热香高,花香直接从盖碗中溢出,离茶桌最远的茶友也能闻到清幽茶香。不同于第一款,因为焙火和发酵轻,口感鲜爽,滋味清淡。
第二水,花香表现仍然高调,滋味浸出,带一点青味。
第三水,香气略微减弱,涩感明显于第一款茶。冲击回甘的感觉也更为强劲,水显得柔顺不足。
第四水,茶香更为清淡,气韵也略微低沉,回甘还有力度,口腔中是清冽的甜香味。
第五水,几乎感受不到茶香,也无涩感。水更显轻柔,汤底清透无杂质。清丽的黄更明艳动人。
茶友品评:因为工艺上的差别,使这两款雀舌各具特色。第二款茶香气更甚于茶汤的滋味,这也是雀舌的明显特征,加上轻焙火和轻发酵,让这茶的香更加高昂悠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高香之余,茶汤缺少厚度,耐泡不足,不过前三道水的雀舌香已经很让人销魂了。
雀舌是盖香、水香、底香三香合一,它把武夷岩茶的“花香”演绎到极致,单闻杯底的香气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本以为带着“岩骨”气韵的武夷茶都是铮铮汉子,却也有这样柔弱雅致的女子,与她对话不多言语,只要对上她脉脉合“香”的眸子便读懂她的心思了。

沸水冲注,茶的幽香飘然而出。轻饮一口,我已触到那九曲流水的缓缓细腻。第一道茶汤,最为显眼就是它的细腻甘活。对茶而言,如不是必要,不必洗茶,确有道理。浓稠的茶汤,一滴滴地在展示与你相见的最初,爱与不爱,都在这时候表白无遗。

只觉回甘迅即,武夷山涧流水一般的香清甘甜,有着透骨的美妙,舌尖味蕾被轻轻拨动,汤水之活韵远非其它茶类能及。

人们常说,辛辣的是肉桂。细柔的是水仙,认不出的就是大红袍。而这般雀舌呢?它的幽细之气韵,怎可轻易说与人知。

留下一半的茶汤,待最后时品饮。

第二道的茶汤,只觉滋味从容、甜美,略有豆香。虽火气仍重,然入口则滴滴甘美细活,口腔清爽舒畅,回甘太快,两颊生津不断。

挂杯有着幽细的花果之香。不禁想到那座有着莲花一般清丽的山水。扣冰古佛在此修行,栈道的木板或已朽坏,洞天的冰雪映照着那些传奇故事。

第三道的沸水,让茶更加激荡。此时香气密实,汤水的气息犹如飘渺的雾气,心驰莲花峰峦。若是有三坑两涧的岩骨,应该更为绝俗;然而。莲花峰上的不羁。旷远深山的气息,却让人有另一番感动。

第四道的汤水,更显清澈剔透,是碧潭的清。又如玉的透彻。滋味仍旧细活留甘,更觉茶汤有爆破力。不觉已经为武夷山水沉醉,秋色中的武夷,茶花或已披满枝头,那红或白的绽放,与秋水一般,是隔世之美。

恰好有四川眉山的泉水,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山水清丽。这瓶水冷饮的时候,只觉得特别柔,与其他泉水差异甚大。已经冲泡了一壶水。这时候改用这款软水,晚了一些,但也无妨。谁会料到自己的际遇呢?

第五道再加细品,我从不曾放过每一道的体验,这是与茶最好的交流。这一道的茶汤,虽然因为水的不同。然而它的风流与气息,却是不曾有少更改,却在滋味之间多了些随之而应的甘美。

重新烧开的水,在铁壶内初沸,冲注、静待、出汤,在秋天里有暖暖的茶香。

第六道的茶汤,略略浓了一些,一丝苦涩觉之即化。夜深。茶汤倾倒,潺潺有声,有厚醇的茶味,那是阳光照耀下的莲花峰的花草之气。

室中的秋兰花开三茎。每到清晨,就有不尽的幽香。此时虽复深夜,亦有淡淡幽美。惟恐夜深花睡,秉烛夜照,不知是否打扰它的清梦。

武夷的山涧,多有兰蕙。茶与兰香,彼此不可分割。

雀舌的滋味,正如花中君子。七至八道,汤水更为清亮,滋味仍是不可说的细活,杯中仍旧冷冷的花果余香,甘醇之味长留舌本。冲至九道,正是最极致的数字,甜细不减本质。

停杯,风住,花香留连。

茶汤恰如山泉流动一样畅快,又似高手轻拂古琴的轻微淡远。也就停留于此。哪怕风骨并未曾完全坦露,心迹却已经跃然于杯中。

叶底极为细小。成熟的叶片只有水仙品种的二分之一。两头尖细,锯齿锐密,触之柔软明亮,嗅之清香无改。

城市静了,世界也静了,饱满的茶香可以慰藉劳顿的人们。我在这样的秋夜,品饮的是春天的茶味。春与秋的光阴轮回,在茶汤里能够定格。我再回头饮啜第一道留下的茶汤,浓稠,冷香,忘却了时间的流转。

提示:请认准大红袍官网,立即购买>>

老侯手机和微信:13859366756(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试喝)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8-593-66756在线客服